登录名;   密码:;   
30年耕耘只为变废为宝 京郊有个不一样的“老知青”——张宝贵
2017/9/19 10:50:31    来源:中国建筑装饰网

  我做了30年低碳材料,只为变废料为原料。环保为了是生存这是自然规律,30年探索按和这个规律

  地点:北京低碳雕塑营

  用实际行动迎接十九大召开,全国人民都在努力。近一阵子,很多人传说一件新鲜事儿,用低碳材料做雕塑,而且京郊的农民成了主力军,带着好奇心,一行十几个记者来到北京一个叫“奤夿屯”的小村子。我们见到一位住在这里生活工作了三十年的北京老知青,他叫张宝贵,有人说他是老板,更多的人说他是艺术家,还有人叫低碳环保专家,下面我们和他聊聊“北京低碳雕塑营”这件事儿。

 

  问:张宝贵先生,你好,关于这次低碳雕塑营,听说是你和朱尚熹老师组织的,你们在彰显一种什么?人们对用环保材料做雕塑还比较陌生,你是较早从事这个行当的,当时是否就考虑到环保话题?

  张宝贵:不错,这次低碳雕塑营是我和朱尚熹老师组织的,没想到,在雕塑界一呼百应啊,这么说有点夸张啊,不过势头真的很猛。其实很多雕塑家多年来也一直在关注我研发的低碳雕塑,比如白澜生先生,盛杨老师等。把雕塑和环保联系起来,这是非常偶然的,当初做雕塑,在我的意识中还没有“环保”这两个字。进入21世纪,环保这个话题在我们国家越来越被重视。坦率地讲,一九八七年我回到北京做雕塑并没有考虑到环保,那个时候疲于奔命,选择了“环保”材料,主要是指开山废弃的石粉,这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便宜,能降低成本。第二,是因为材质的效果,我用水泥和废石粉搅拌在一起去追求石材的效果。希望有人关注我,希望有活儿干,一切出于生存的需要。

  问:那么,在环境艺术当中,您怎样看待环保与雕塑这个话题,就您的雕塑作品来说,固体废弃物制作雕塑是否能够达到艺术效果,是否能够长久保存?

  张宝贵: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它就像生命一样,刚出现的时候是非常弱小的,但是既然出现了,只要是社会需要的,就能够不断长大。所谓的艺术,除了美,还在于创造性的东西,形式和理论是一个方面,材料的发现与变化,会成就艺术作品,比如好的质感和色彩,除了天然之美,还有人们创造的美,大家知道社会的发展经常和材料的进步有关系,人类社会是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一步一步过来的,以材料断代看发展,比较客观。今后有可能称今天为环保材料时代吗?当下资源成了一个社会大话题,五大石雕之乡石材资源已告急,到处堆满废石料,废石粉。那么有没有办法少一点开采,少一点污染呢?把水泥和石粉放在一起,可以制作出雕塑作品,它可以细腻也可以粗犷,还可以对其表面进行再处理,出现金属的效果。不是吃的东西,一定要用真的材料吗?黄金的高贵出于自然,人的高贵和创造有关系。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到目前为止已有很长的历史了,用水泥加石粉的工艺是在混凝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很好的强度和耐久性,在水泥和固体废弃物中加入耐碱玻璃纤维,增强了柔韧性,变钢性为柔性,就更加耐久了,专家们评价说耐久性五十年或者一百年没有问题。当然作为新技术会有不足,需要时间让他长大。

  问:除了雕塑,这种材料还可以在什么地方应用?

  张宝贵:2004年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要做成浮雕效果,1300平米。他在寻找新材料,当宝贵石艺帮助他完成了这件神奇的作品后,他兴奋了,他搂住我,用拳头敲打我的肩膀,他说在全世界寻找了两年,没有想到是你们的环保材料成就了设计,那一瞬间他感动的不只是一种效果,更是研发中的故事。很多建筑师传说这个吊在顶子上的雕塑,人们开始用更开放的视野看待环保材料。特别是当这种材料制定了国家标准,这种发明获得了日内瓦发明专利博览会金奖,科技部专家组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这个低碳雕塑材料,开始应用他,在实际应用中帮助他。

  问:这种材料在建筑上会有所应用吗?有什么样的前景?

  张宝贵:当从雕塑的角度去看建筑的时候,会出现不一样的空间感、体量感和美感,其实什么都没有变,是观者的思维变了,会有更多的人对雕塑的认识会从架上走向空间。当建筑师的作品穿上了这种低碳材料外衣,会出现更多的与众不同,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脱颖而出。比如,张锦秋院士设计的西安大明宫丹凤门,何镜堂院士设计的玉树博物馆,崔愷院士设计的鄂尔多斯东胜体育场,一万两万平米的外墙,全部用低碳材料制作,特殊的质感,粗犷、古朴,远远望去,有如雕塑,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关注低碳材料,这不仅仅是出于美观、或者低碳、或者经济,也许兼而有之,也许有更深度的思考,整个建筑界在进步,进步的一个特征是很多习惯发生了变化,人们传说着低碳材料的可能性,他不再是被动的应用,他成为了建筑的一种语言。

  2015年法国世界气候大会,送给有关国家政要的礼品《对话》就是这种低碳雕塑。

  2007年科技部部长万钢把《对话》赠予美国前任副总统,特别强调这是中国的低碳雕塑。

  问:这种低碳雕塑是怎么出现的?人们出于什么原因选用了这种材料的雕塑?

  张宝贵:最初我用水泥和石渣做雕塑,只是为了模仿石材效果,可以降低成本,没想到中国历史博物馆选用了,钓鱼台国宾馆选用了,亚运村选用了,那是 一九九零年左右吧,新的材料暗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那个时候被选用主要是 因为价格优势。

  问:从石雕到低碳雕塑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路?

  张宝贵:自古以来,大部分雕塑是石材的、木质的、金属的。用水泥和石渣做雕塑大家不太熟悉,不太习惯。这种雕塑做了三十年,不是我一个人啊,做的人太多了,包括工人,还有指导我的艺术家、建筑师,人们开始换一个角度认识它,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搞建设,开山取石头,尾矿石粉怎么办?搞雕塑低碳材料可以登堂入帐吗?

  水泥和固体废弃物一般做成建筑材料,搞雕塑有多大可能性?其实很早就有人用水泥做雕塑了,比如苏联的100多米高的雕塑《祖国、母亲》,还有农展馆前的雕塑、毛主席纪念堂前的雕塑。水泥和石渣可以做出石头的感觉,往前又走了一小步。一九九六年我在美术馆举办了这种材料的雕塑展,美术馆还收藏了一些作品。低碳雕塑的质感是怎么形成的呢?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经过了反反复复。先是在水泥里加了白云石渣儿,模具上涂了缓凝剂,脱模后用水去冲,露出了石渣,像水刷石;为了增加强度,有利后期加工,没有蒸汽养护条件,试着用大锅去蒸养,脱模后用砂布去打磨,又像是水磨石。水刷石、水磨石虽然有点石头的意思了,不过还是低档质感……暴露石渣儿的颗粒细小一些是否会好些?把石渣儿用锤子凿碎,成粉末状和水泥搅到一起,放在模具里震捣,脱模后再用砂布去擦,十个手指头渗出了血,好像不知道疼。一次又一次,模模糊糊的终于像石头了,加上聚苯板做的模具可光可毛,肌理效果粗犷自然。平的面抛光;毛的面用铁刷去刷、用尖斧剁击,石材质感更强了。后来在制品表面打腊、喷透明漆、喷云母粉就更增强了石材的品质。以后又在表面镀金属,青铜的、紫铜的、铁的等效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亚运村和中国历史博物馆首先选用,因为有特点,又便宜。水泥和石渣虽然还有很多局限,因为特点突出,人们开始接受他,局限成就风格,细想起来,很多想法是在前人基础上延展过来的。

  一九九八年应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邀请为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做凤形雕塑,水泥和石粉雕塑成就了建筑之美。2007年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雕塑《紫薇辰恒》和《玉海吉祥》是环保材料制作的,人们经常会以为是铜的,因为习惯。奥运会前,铁人三项赛周边环境做了几千平米浮雕,全部选用了环保材料。

友荐云推荐